Google Adsense

2013年5月4日星期六

[转载]大马篇~ 第6届大选回顾:马哈迪挂帅出征 党魁战三春挫敏兴



专题 大选2013 2013-04-26 15:12  新闻由东方日报提供

蓝志锋 报导

这场大选是1981年敦马哈迪从敦胡申翁(健康理由退位)手中接棒后的首场选举。他提出「廉洁丶有效率及可信赖」口号,创造「新首相效应」,赢得亮丽成绩。

这场大选的焦点之一是70年代学生领袖,曾在内安法令下坐牢的安华受马哈迪邀请,在大选前夕加盟巫统,上阵和攻陷伊斯兰党的槟城峇东埔国席;尔后受委为首相署副部长,从此官运亨通至1998年。

国阵在大选后,强大如昔,共夺得个132国会议席和281个州议席,创下辉煌成绩。巫统赢70国191州议席,马华的国州议席也增加,获得有史以来的辉煌胜利,攻陷了反对党一些传统堡垒区,尤其是马华总会长李三春在芙蓉国席击败行动党主席曾敏兴,轰动一时,最为人所津津乐道。

国阵其他成员党中,国大党赢4国9州,人民进步党只剩下1州,伊阵5州,由伊党分裂所组成的伊阵,上届大选与巫统是合作身份,这次大选则加入国阵成员党。

在沙砂方面,只举行国会选举,国阵成员党之一的人民团结党赢得10席,另一国阵成员党沙统(后退出国阵)则全军覆没,5名候选人全遭人民团结党支持的独立人士击败。沙统在上届大选中保住4个国席,在执政的全盛时期,曾囊括沙巴全部16个国席,这次大选惨败,令人侧目。

国民党窝里反重创

在沙巴的反对党中,除了行动党的冯杰荣拿下山打根国席外,其他3党全军皆墨。在砂拉越,国阵夺得19个国席,它所失去的5个国席中,两个落在行动党手中,另3个则被独立人士夺走。其他反对党毫无建树。这3个国席,都是砂国阵成员党之一的国民党候选人上阵,而且中选的则是该党前党员,由于党员窝里反,令国民党蒙受重创。

伊党则元气旧伤未愈,只赢得5国18州,但比上届大选稍佳。伊党在吉兰丹和登嘉楼势力大增,在丹州夺得4国10州,同时在多个选区都以微差落败,显示其势力正在逐渐膨胀,也反映东海岸马来选民反政府的情绪越来越高,成为巫统最大的隐忧。当时的伊党,在中东伊斯兰复兴运动影响下,党内原教旨主义倾向的少壮派和曾在中东留学的领袖崛起。内部分化削弱伊党的大选表现,否则伊党可能在丹州之外赢得更好成绩。

独立人士赢8国1州议席,他们几乎全来自沙砂两州。其实他们原属于政党,因意见不合或内斗而退党上阵,只求证明本身受支持的程度。国阵的得票率依然保持60.5%,行动党19.6%及伊党14.5%,这说明两个主要反对党的议席虽然减少,得票率并未相应降低。

大选提名之后,国阵不劳而获12个与15州议席,伊党也有3州议席不战而胜。国阵不战而胜的12个国席中,柔佛4,砂拉越6及沙巴2。在不劳而获的15个州议席中,柔佛7丶雪兰莪1丶马六甲3丶霹雳与森美兰各2席。伊党不战而胜的3个州席中,吉兰丹2,玻璃市1。

投票定于4月22日,全国610万名选民中,约73%分别到国内各地的6438个投票站投票。西马平均投票率为75.6%,沙砂两州的投票率为67.25%。

华教四君子「打入国阵」助了马华民政一把

华社的政治倾向在大选时出现转态。马华的国席从上一届17个增至24个,州议席从44个增至55个,获得有史以来最大的胜利,并成功攻陷反对党一些传统保垒区。

时任马华总会长李三春接受火箭挑战,前往芙蓉国会议席对垒行动党主席曾敏兴,并成功击败后者。马华取得辉煌战绩,与该党经历党选后日趋稳固团结有关。马华主导的马化金融与合作社也颇有成就,重燃华裔选民的信心。马华能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战绩与董教总人士参与不无关系。

1982年,董教总在独立大学官司失败后,为了发突破而采取三结合的策略,提出「打进国阵,纠正国阵」的口号,深获华裔选民支持。「三结合」是结合执政党(马华和民政党)丶在野党(行动党),以及华团的三股力量,认为「朝里有人好办事」,一起争取和捍卫华教权益。

董教总委派「四君子」,即4名具有专业资格的华教人士加入民政党,落实这概念。四君子分别是拿督斯里郭洙镇(董总法律顾问,曾参与独大官司案)丶丹斯里许子根(理大教育系副院长)丶拿督江真诚和王添庆。他们的出现获得华社好评。郭洙镇出师不利在甲洞输给行动党的陈胜尧1205票;许子根则在槟城丹绒以834票力挫行动党的留台毕业生陈庆佳。郭洙镇受委为民政党副主席。

不过,民政党借助董教总的影响力而大传捷报,赢获5个15州议席。它在槟城保住8个州席,维持原有实力,林苍佑再度执政槟州。虽然「打入国阵,纠正国阵」旗开得胜,但却不无法主导国阵的意志。尔后,董教总逐步放弃凭政治力量扭转乾坤的念头,这是后话了。

行动党堡垒失陷 东马反而有收获

行动党遭到创党以来最严重的挫败,只获得9国12州议席,而传统堡垒区几乎全部失陷。火箭和国阵的华基政党的零和游戏,促使马华和民政党取得不错表现。

火箭在西马的国会议席从15席减至6席位,若非在东马取得3席位,成绩更难堪。虽然它的得票率不降反升,从1978年的19.1%增至19.6%,但这与火箭较往届庞大的竞选队伍有关,不必然反映支持度的提升。

1982年林吉祥有意带领行动党迈向执政槟城的雄心,但1980年槟州一场因独立议员崔耀才逝世而举行的补选,却引发火箭派系内斗和分裂,党形象受损。火箭在槟城竞选20州席,只拿下2席。

不过,火箭在1978年东渡沙巴后,1982年首次在砂拉越插旗立足,赢得古晋和诗巫两个重要城镇的国席。这反映出,砂州城市华裔对人联党的不满情绪,也让火箭在砂拉越取得立足点,成为全国性反对党。

董教总的「三结合」口号,导致董总和行动党在选举利益上直接冲突,华教人士参选的议席是行动党强区双方起了冲突;「三结合」被讥为「三打一」,即董教总联合马华及民政党,对付行动党。

火箭认为,董教总以「华教分子制华教分子」,形成与该党对立局面,因为火箭的两位候选人也是「华教分子」。惟,董教总认为两者有别,一个是带有「使命」的「华教分子」;另一个是未赋予使命。董教总在华社有道德形象,火箭在这课题的论述导致一些华裔选民对火箭反感,双方舆论战引起一股热爱华教的选民对火箭产生反感,这股情绪从甲洞和丹绒国席区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尤其是在华教运动最蓬勃的霹雳。

霹雳的31名反对党候选人,竟无人当选。相对的,国阵派出的国会候选人全部报捷,囊括霹雳21个国席,包括马华6和民政3。虽然行动党元气大伤,但火箭依然是获得最多国席的反对党,成为国会最大反对党。

资料来源:http://cnews.cari.com.my/news.php?id=37523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