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308大选”之后,一股对政治转变的热忱与力量似乎就潜伏于马来西亚社会之内,尤其在晚近一两年间,国人在殷切期盼国会解散却一直不得要领下,这股炽热的政治能量终于在国会被宣布解散后得到了释放。随着这几天选战进入倒数阶段,群众大会此起彼落,人潮越发众多,改革气势显然至少在华人社会之中已蔚然成风,沛然莫之能御。
然而从华人社会投票史来看,反风炽盛这并非第一次。从1960年代初期左翼政治的议会外抗争,到1969年大选联盟惨败,到之后由民主行动党独自撑持的反对力量20年余间,也有数次的反风(如1990年)。这个横跨数十年的反对力量的聚散、起伏过程,其实都是以华人的选票力量为主,而不是来自其他群体。尽管回教党亦是另一股历史悠久的反对力量,但它却是以回教观点切入,严格来说并非是提倡民主、人权观点的健全反对政治势力。因此可以更确切的说,在马来西亚政治史上,马来西亚华人对国家民主化有着巨大的贡献。即使在1970、80年代巫统一党独大、势力最好而回教党只限于吉兰丹州一隅时,也是华人社会不间断的支持反对党、甚至提倡两线政治,使国会在一段很长的时间之内维持了主要来自华人社会选票的反对党力量。
华裔共同追求终结霸权实际上,从一开始华人反对票的行为动机不完全出于民主与人权,看起来更似为了表达华人对自身不平等待遇的不满。但是不管有意或无意,华人社会却在深受种族主义政治霸权之斫害下,在追求自身平等地位的过程中,在思潮或意识上逼迫出了一种民主化、泛人权的政治现代性。我们可以说,千里来龙在华社身上结穴,长期的族群历史之沉痛经验已在华人社会之上积结出一种无法抹去的族群性——反霸权、反种族主义、拥护民主人权的一股力量。大体上,华人社会对巫统政治霸权以及其种族主义之前提深恶痛绝,连带的也对马华公会缺乏好感。
犹如许多学者所已指出的,巫统种族主义霸权是建立于“各族代表”模式之上,并以“马来原地主义”论述为其核心,而马华公会(或印度人国大党)则是此种族霸权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在1969年前被广泛认为最具前途的多元种族政党——民政党——在加入此模式及结构以运作后,亦被挤压成华基政党/华人代表。从根本上说,对华人社会来说,他们所希望与追求的华人参与政治模式从来不是马华公会与联盟(国阵)模式,那种“当家不当权”的模式,而之所以这种模式行之有年实乃“不得不”的无奈选择。这就是为什么马华公会在历届大选之中,其大部分时刻并未得到华人的全面支持,不管在在独立前宪制谈判上即与全国华人社团组织起冲突,尔后又面对社阵、或后来的民主行动党的持久、有力挑战。从这一点来看,华人追求平等其实就是终结种族义主的霸权,并最终形成对民主制衡的追求。因此,面对本届被誉为历来最重要、最有可能推翻巫统霸权的大选之际,华人社会的炽热反应其实是又回到最初的原点——马来西亚华人投票史上经历数代人的共同追求——为终结霸权而投票。
马华对华人大论述无知终结种族霸权可说是当代华人社会一个巨大的时代大论述(master narrative),对华人来说,此刻其他的问题都显得无关紧要,比如什么好人、选人不选党议题。显然,此役乃马华公会最深沉的、创党以来的存亡之战。然而,马华公会似乎未洞悉华人社会此大论述为何,它却仍旧诉诸其沿用数十年的“华人在朝代表”论述。多年以来,尤其在历届大选当反风大吹之下,此论述更常被马华公会“无所不用其极”的夸大,乃至于形成一种恐吓的地步。马华公会诸公显然不知道,当前形势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华人在朝代表”论述所建立的前提,即巫统一党独大乃至于无法想象其垮台——在308之后已几近分崩离析。
诚然,国阵/巫统“不倒”的迷思过去确实使得一部分华人认为需要有人进入体制内,以争取族群利益或纠正偏差,这可从1969年当陈修信决定带领马华公会不参与内阁时而引来华团领袖大力劝留可见之。长期以来,支撑马华公会及一部分华人政治立场的就是这个“正当性”论述,甚至于1980年代华教人士也在这样的思路下“打入国阵,纠正国阵”。然而面向新形势——当马来反对势力壮大、巫统这个代表种族主义的霸权可以被推翻的时候,马华作为三族代表之一的角色及其论述也自然面对严峻挑战,甚至也已经瓦解。人们甚至不禁要叩问:马华究竟还有什么存在意义呢?我们还需要马华公会吗?
给好人留位是个伪问题即使我们姑且退一步说,选后巫统仍在权位之上而马华大败,这其实仍然不是一个“太坏”的局面:我们不妨就让巫统胜者全取,让它直接面对整体马来西亚社会或华社吧!实际上,势到如今,以马来西亚多元化现实以及马来人内部变化而言,不管任何政党已经不至于敢胆实行比目前更为严厉的单元化及歧视政策,除非那个政党疯狂了,而愿意自绝于全球化、民主化的世界。当巫统直面华社、当它需要华人选票时,就让它直接诉诸于华社,让它学习如何面对华社,而非像过去般通过马华公会分而治之。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全民政治”!
从上述简述可知,马华公会的命运与巫统息息相关,其存在价值正是由于巫统的独大及其不倒的迷思。理解了此点,我们即可知当“巫统不倒的神话”幻灭时,马华公会存在价值何在了。马华公会的仅剩价值恐怕只在于确保当巫统/国阵处在反对党位置上,不会成为单元族群阵线。但这种剩余价值又必须建立在马华公会不再是以“华人代表”身份仰巫统鼻息的旧模式上,当然这只能是后话了。当下华人应延续华人过去数十年来的民主化角色,并彻底终结马华公会的没有“在朝代表”之恐吓。至于所谓为执政党内的“好人”保留一个位置的说法,其实放在华人当下的时代大论述底下来看,说穿了,那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伪问题。因为同样的,在巫统可以垮台下,我们何必需要好人在朝?
随着这几天选战进入倒数之后,反对政治的能量持续汇聚,然而5月5日之后是否迎来了与此热忱相切合的大变革,抑或来一个反高潮,实在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然而从华人社会投票史来看,反风炽盛这并非第一次。从1960年代初期左翼政治的议会外抗争,到1969年大选联盟惨败,到之后由民主行动党独自撑持的反对力量20年余间,也有数次的反风(如1990年)。这个横跨数十年的反对力量的聚散、起伏过程,其实都是以华人的选票力量为主,而不是来自其他群体。尽管回教党亦是另一股历史悠久的反对力量,但它却是以回教观点切入,严格来说并非是提倡民主、人权观点的健全反对政治势力。因此可以更确切的说,在马来西亚政治史上,马来西亚华人对国家民主化有着巨大的贡献。即使在1970、80年代巫统一党独大、势力最好而回教党只限于吉兰丹州一隅时,也是华人社会不间断的支持反对党、甚至提倡两线政治,使国会在一段很长的时间之内维持了主要来自华人社会选票的反对党力量。
华裔共同追求终结霸权实际上,从一开始华人反对票的行为动机不完全出于民主与人权,看起来更似为了表达华人对自身不平等待遇的不满。但是不管有意或无意,华人社会却在深受种族主义政治霸权之斫害下,在追求自身平等地位的过程中,在思潮或意识上逼迫出了一种民主化、泛人权的政治现代性。我们可以说,千里来龙在华社身上结穴,长期的族群历史之沉痛经验已在华人社会之上积结出一种无法抹去的族群性——反霸权、反种族主义、拥护民主人权的一股力量。大体上,华人社会对巫统政治霸权以及其种族主义之前提深恶痛绝,连带的也对马华公会缺乏好感。
犹如许多学者所已指出的,巫统种族主义霸权是建立于“各族代表”模式之上,并以“马来原地主义”论述为其核心,而马华公会(或印度人国大党)则是此种族霸权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即使在1969年前被广泛认为最具前途的多元种族政党——民政党——在加入此模式及结构以运作后,亦被挤压成华基政党/华人代表。从根本上说,对华人社会来说,他们所希望与追求的华人参与政治模式从来不是马华公会与联盟(国阵)模式,那种“当家不当权”的模式,而之所以这种模式行之有年实乃“不得不”的无奈选择。这就是为什么马华公会在历届大选之中,其大部分时刻并未得到华人的全面支持,不管在在独立前宪制谈判上即与全国华人社团组织起冲突,尔后又面对社阵、或后来的民主行动党的持久、有力挑战。从这一点来看,华人追求平等其实就是终结种族义主的霸权,并最终形成对民主制衡的追求。因此,面对本届被誉为历来最重要、最有可能推翻巫统霸权的大选之际,华人社会的炽热反应其实是又回到最初的原点——马来西亚华人投票史上经历数代人的共同追求——为终结霸权而投票。
马华对华人大论述无知终结种族霸权可说是当代华人社会一个巨大的时代大论述(master narrative),对华人来说,此刻其他的问题都显得无关紧要,比如什么好人、选人不选党议题。显然,此役乃马华公会最深沉的、创党以来的存亡之战。然而,马华公会似乎未洞悉华人社会此大论述为何,它却仍旧诉诸其沿用数十年的“华人在朝代表”论述。多年以来,尤其在历届大选当反风大吹之下,此论述更常被马华公会“无所不用其极”的夸大,乃至于形成一种恐吓的地步。马华公会诸公显然不知道,当前形势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华人在朝代表”论述所建立的前提,即巫统一党独大乃至于无法想象其垮台——在308之后已几近分崩离析。
诚然,国阵/巫统“不倒”的迷思过去确实使得一部分华人认为需要有人进入体制内,以争取族群利益或纠正偏差,这可从1969年当陈修信决定带领马华公会不参与内阁时而引来华团领袖大力劝留可见之。长期以来,支撑马华公会及一部分华人政治立场的就是这个“正当性”论述,甚至于1980年代华教人士也在这样的思路下“打入国阵,纠正国阵”。然而面向新形势——当马来反对势力壮大、巫统这个代表种族主义的霸权可以被推翻的时候,马华作为三族代表之一的角色及其论述也自然面对严峻挑战,甚至也已经瓦解。人们甚至不禁要叩问:马华究竟还有什么存在意义呢?我们还需要马华公会吗?
给好人留位是个伪问题即使我们姑且退一步说,选后巫统仍在权位之上而马华大败,这其实仍然不是一个“太坏”的局面:我们不妨就让巫统胜者全取,让它直接面对整体马来西亚社会或华社吧!实际上,势到如今,以马来西亚多元化现实以及马来人内部变化而言,不管任何政党已经不至于敢胆实行比目前更为严厉的单元化及歧视政策,除非那个政党疯狂了,而愿意自绝于全球化、民主化的世界。当巫统直面华社、当它需要华人选票时,就让它直接诉诸于华社,让它学习如何面对华社,而非像过去般通过马华公会分而治之。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全民政治”!
从上述简述可知,马华公会的命运与巫统息息相关,其存在价值正是由于巫统的独大及其不倒的迷思。理解了此点,我们即可知当“巫统不倒的神话”幻灭时,马华公会存在价值何在了。马华公会的仅剩价值恐怕只在于确保当巫统/国阵处在反对党位置上,不会成为单元族群阵线。但这种剩余价值又必须建立在马华公会不再是以“华人代表”身份仰巫统鼻息的旧模式上,当然这只能是后话了。当下华人应延续华人过去数十年来的民主化角色,并彻底终结马华公会的没有“在朝代表”之恐吓。至于所谓为执政党内的“好人”保留一个位置的说法,其实放在华人当下的时代大论述底下来看,说穿了,那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伪问题。因为同样的,在巫统可以垮台下,我们何必需要好人在朝?
随着这几天选战进入倒数之后,反对政治的能量持续汇聚,然而5月5日之后是否迎来了与此热忱相切合的大变革,抑或来一个反高潮,实在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注:作者许德发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组取得博士学位,目前任职大学高级讲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