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Adsense

2013年4月6日星期六

[转载]大马篇~第13届全国大选(前瞻):丹州伊黨死守22年堡壘


  • 吉蘭丹州選民,選藍還是選綠?(檔案照)
伊斯蘭黨能否保住丹州政權,很大程度上,要看州務大臣拿督聶阿茲,特別是他是否上陣至為關鍵。
在國會解散前,4個由民聯執掌的州屬里,由伊斯蘭黨牢牢控制了22年的“麥加走廊",依然是全國矚目的焦點。當國會反對黨領袖拿督斯里安華揚言,這一屆是民聯推倒國陣大權最有成算的大選之際,在東北角一隅的伊斯蘭黨,更加要咬緊牙根,死守這個堡壘。
換言之,伊斯蘭黨如果大熱倒灶,民聯的這一支擎天柱,勢必將掀起骨牌效應!
伊斯蘭黨能否保住丹州政權,很大程度上,要看州務大臣拿督聶阿茲。
伊斯蘭黨從1990年開始後的5屆大選贏得丹州政權,聶阿茲的角色尤其重要。
雖然健康狀況不理想的聶阿茲曾經多次表明願意退位,但相信今年82歲高齡的他還會繼續領導伊斯蘭黨參選,若成功保住政權,可能在任期中途“下車",由年輕一代領袖接班。
從1990年起,聶阿茲開明的宗教司形象,已臻完美。
聶老宜靜不宜動
對巫統而言,聶阿茲的完美恰恰是他的死穴,如果處理不好,甚至會在陰溝裡翻船,斷送大好江山。這個死穴就是聶阿茲的接班人問題。
聶老口口聲聲說黨內人才濟濟,但卻不只一次脫口而出要當丹大臣至死方休。
這個矛盾,巫統看在眼裡,伊斯蘭黨上下,也心知肚明。
一句話,聶老目前宜靜不宜動。
不管政治分析家要如何在聶阿茲的“准接班人"問題上兜兜轉轉,即副州務大臣拿督阿末耶谷如何穩重寬宏、州行政議員拿督胡桑慕沙如何急智多謀,另一名行政議員拿督莫哈末阿末如何具有宗教司風範等,聶阿茲肯定會親自領軍。
當聶老女婿的風波事件喧鬧了一段時日之後,巫統開始告訴選民,聶阿茲也是一介凡夫,不是所有宗教司都是賢明之士,也基於此,伊斯蘭黨在上屆大選以少過2千張多數票贏得的席位,成為丹州國陣的目標。
在308大選,由伊斯蘭黨和公正黨贏得的州議席中,有多達23個的多數票在2千張以內。
但更令伊斯蘭黨擔憂的是,在308後的兩場補選中,伊斯蘭黨輸掉了加腊士區。雖然保住了馬力勿來區,但多數票卻由原本的1千352張,大幅減少至65張。如果連馬力勿來這個傳統的堡壘區,伊斯蘭黨也只是險勝,可以說,伊斯蘭黨在丹州將會面對自2004年以來最艱辛的一仗。
聶阿茲鬥慕斯達法重頭戲
丹州的政治風向,一向強調領袖魅力。伊斯蘭黨有聶阿茲坐鎮,國陣則以慕斯達法挂帥,地方課題、宗教與發展論點固然要面面顧及,聶阿茲如何“阻止"風評頗佳的慕斯達法迎頭追赶,將是一場重頭戲。
308大選,現任財政部副部長拿督阿旺阿迪被熱捧為“大臣人選",結果,兼打國州議席的阿迪阿旺最終輸得灰頭土臉。這一回,機會給了慕斯達法,他親民踏實的作風,顯然更加引起丹州選民青睞。
以慕斯達法為首的丹州巫統這些年來展開的“紅潮運動"(Gelombang Merah)",希望在本屆大選粉碎聶阿茲的不敗神話!
但是,誰都知道慕斯達法不是“好戰"的角色,他大談發展願景,雖有說服力,卻還是缺乏人氣作用,他必須突破這個瓶頸。
目前只有7個席位的巫統,要反敗為勝,壓力比伊斯蘭黨大得多,除了要千方百計善用課題議論強攻對方的威望,慎選候選人也是策略之一,甚至要有“奇兵突襲",打正要害,否則,最多也只能重演2004年的歷史,政權看似唾手可得,卻是咫尺天涯!
1977年被逐出國陣
伊黨與巫統劃清界限
伊斯蘭黨在1974年大選加入國陣。
1977年,因為不滿當時的吉蘭丹州務大臣拿督莫哈末納西,拿督阿斯里領導的伊斯蘭黨企圖推翻他,莫哈末納西得到國陣的支持,造成伊斯蘭黨被逐出國陣,也結束了該黨在丹州的18年統治。
莫哈末納西和他的支持者過後退出伊斯蘭黨,另組回陣,並在國陣取代伊斯蘭黨。
12年後重新執政丹州
聯邦政府隨即宣佈丹州緊急狀態,凍結州憲法,並委任一個公務員管理丹州。
一直到1990大選,巫統分裂,話望生區國會議員東姑拉沙里另起爐灶,成立46精神黨,並與伊斯蘭黨合作,伊斯蘭黨在相隔12年後,重新執政丹州,並開啟了聶阿茲時代。
1977年的歷史,讓聶阿茲得到一個重要啟示,從此與巫統划清界線,也意識到了內部穩定,是讓一個政黨能跋涉更長遠路途的道理。
期間,除了2004年大選出現23席對22席的局面之外,伊斯蘭EL10C2編輯/排版員:分線:檔名:1978年3月11日,吉蘭丹舉行州選舉,國陣第二次獲得選民的委托成功在丹州執政。伊斯蘭黨只能保住兩個州議席,即實令和馬力勿來。
黨都是輕鬆勝出,308大選更是贏得39個州議席(只有1席是屬於公正黨),交出一張亮麗的成績單。
吉蘭丹國選區
P19 道北
P20 彭加蘭芝柏
P21 哥打峇魯
P22 巴西馬
P23 蘭斗班讓
P24 古邦閣亮
P25 萬捷
P26 格底烈
P27 丹那美拉
P28 巴西富地
P29 馬樟
P30 日里
P31 瓜拉吉賴
P32 話望生
吉蘭丹州選區
N1 彭加蘭古堡
N2 格拉布讓
N3 巴西北根
N5 基羌
N6 真巴卡
N7 邦佐
N8 丹絨瑪斯
N9 哥打拉瑪
N10 布諾巴容
N11 登籠
N12 彭加蘭巴西
N13 仄杜
N14 默蘭地
N15 瓜柏里勿
N16 武吉杜古
N17 沙羅
N18 巴西敦市
N19 德密
N20 達旺
N21 柏魯布
N22 日拉瓦
N23 默羅
N24 卡杜
N25 格拉那
N26 武吉巴勞
N27 瓜怡保
N28 格馬亨
N29 士里辛
N30 林本岸
N31 士美臘
N32 加雅
N33 浮羅真隆
N34 東馬岸
N35 格姆寧
N36 武吉布雅
N37 阿逸拉那
N38 瓜拉巴拉
N39 猛格邦
N40 古吉
N41 瑪尼勿萊
N42 達篷
N43 能吉里
N44 巴羅
N45 加臘士
(星洲日報‧分析報道:洪維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