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2 19:02
调查显示,应急储备金严重不足,收入保障差距及无法负担等问题持续困扰大马人。个人“经历”为购买寿险的“动力”,未雨绸缪意识薄弱,让大马消费者处于被动模式。
(图:123rf) |
调查显示,应急储备金严重不足,收入保障差距及无法负担等问题持续困扰大马人。
个人“经历”为购买寿险的“动力”,未雨绸缪意识薄弱,让大马消费者处于被动模式。
24%大马人
只有1至3个月储备金
只有1至3个月储备金
苏黎世保险与牛津大学合作的2016年收入保障差距(Income Protection Gaps)调查显示,10个大马人当中,6个没有充足的应急储备金,应对收入突然中断的财务危机。
61%的受访者表示,只有6个月以下的储备金应对收入中断状况,其中24%预计,储蓄只能支撑1至3个月,18%认为不到1个月就会用完,19%则勉强可支撑3至6个月开销。(图一)
“保险贵”
拥有6个月以上储备金的受访者只有40%,其中16%有7至12个月的储备,11%储备金可支撑1至2年,7%者可以承担2至5年生活开销,只有6%者觉得现有储备足以应付5年以上的开销。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大马人对寿险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虽然已认知到收入保障差距的威胁,也打算投保寿险,却未真正行动,主要是纠结于价格因素。
调查显示,因生病或残疾而收入中断几率10%或以下者比例最高,占30%,显示大马人依然抱着侥幸心理看待意外的发生。(图二)预测收入中断几率11至20%者有16%,预测21至30%者17%,比例为第二高;预测收入中断几率31%以上者共35%,其中认为收入中断几率超过50%者仅占13%。
这项认知显然与现实状况不符,因为有39%受访者表示,他们曾因病痛或残疾状况而面临失去收入的危机,主要是为了照顾家人。(图三)其次是因为压力,第三大因素是背痛,接着是放产假的关系,视觉及情绪问题为第5大因素,其他因素包括生理状况、关节问题、骨折、中风、癌症及心脏病。
所有受访者当中,63%持有病痛或残疾收入保障保险,45%持有死亡收入保障保险,大部份向保险经纪或顾问签购保单,部份向保险公司、工作福利、银行、雇主折价提供及其他管道签购。
投保主要是为了家人(需供养者数目增加),其次是担心其他财务支援不足,接着是工作福利及自雇人士关系。
至于催化他们投保寿险的因素,大部份受访者坦言,是因为本身曾经历过收入中断,有些则是因为本身及他人的经历。
不过,他们对受保知识一知半解,尤其是死亡保障,只有9%的人高度掌握这项知识,而有14%的人高度掌握病痛或残疾保险知识。(图四、图五)庆幸的是,未持有寿险保单者,大部份都有打算购买寿险应对财务中断危机,有此意愿者达73%,价格是最大考量,若配套价格“平易近人”,他们将考虑签购。
其次是考量到工作高危关系,接着是担心未来收入不稳定、为了抵销债务、家庭规模、社会及公司保障不足等因素,促使他们开始探讨签购寿险应对未知的状况。
“不相信保险公司”
至于未曾考虑签购寿险者,最大原因是觉得寿险价格太贵,他们无法负担,其次是不相信保险公司,第三大阻碍是他们不明白这些保险产品。(图六)其他理由包括无供养负担、病假工资充足、雇主没提供保险福利、本身没有风险、不符合资格、可以依赖家人朋友、拥有其他收入来源、认为社会保障制度足够、相信残障后可继续工作及其他因素。
不过,受访者保留给寿险的预算大部份在5%以下,超过40%的人给予的预算是1至5%,愿意拨出收入6至10%预算者则不超过40%。
苏黎世保险:
大马寿险渗透率低于发展中国家
大马寿险渗透率低于发展中国家
大马苏黎世保险(Zurich)寿险总经理穆克什达万(Mukesh Dhawan)接受《星洲财经》专访时指出,大马寿险渗透率低于发展中市场,主要是受低认知及保险很贵两大障碍影响,导致大马人缺乏未雨绸缪概念,多数都等到悲剧发生在自己及家人朋友身上后才开始注重寿险规划。
“大马人抱着侥幸心态看待意外,相信悲剧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自认为现有保障及储蓄已足够,并未真正规划及预算,现有财务资源是否能够长期支撑悲剧发生后,未来家人需要用到的各种生活开销。”
对于未投保寿险的大马受访者大部份只愿意拨出5%月收入于寿险开销,穆克什达万认为,5%预算对市场而言是好的开始,如果业者提供的产品够吸引力,这些潜在顾客的预算将有望增至10%。
寿险保障极低
仅年收入4至5倍
仅年收入4至5倍
目前大马寿险保单持有人平均寿险预算占收入15%,但收入保障金依然非常低,平均只有8万至10万令吉,仅为年收入的4至5倍。
他指出,一般上寿险收入保障必须在年收入30倍才算合理。
网购寿险料明年面市
为提升渗透率及降低寿险保费,大马保险业者料在明年初推出网购寿险服务。
穆克什达万透露,为让产品价格更可负担,降低保费,领域业者将在明年初推出网购寿险服务,以配合国家银行(BNM)放眼在2020年增加寿险渗透率至75%的目标。
45%人未投保寿险
目前大马寿险渗透率约在53%水平,意味还有45%以上人口未签购寿险。
他指出,业者及国行还在测试网购寿险系统,提供的产品将非常“简单、直接”,只在网上卖纯寿险,并不会纳入投资型产品。
“这是大马首次大规模推出网购寿险服务,结果还需看各保险公司如何打造更容易使用的网购平台,而且向低认知(low awareness)市场推销网购寿险将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因这个障碍将降低消费者网购寿险的几率。”
他说,明年将是“测试年”,至少需要2年才可看到一些进展,毕竟保险不是生活用品(life style product),消费者还需时间去探索及了解,才能决定购买。
尽管如此,他认为随着大马自助(DIY)人口成长,大马保险领域在走入数码化当儿,依然拥有很高的成长潜能。
“对比新兴市场保险网购发展,大马介于新兴及成熟市场的边缘,只落后新加坡,比印尼、泰国、越南及印度走得更前。”
有鉴于此,他希望在这个领域,可获政府提供更多支援,让市场更成熟及多元化。
早前,国行宣布明年起,保险公司必须透过“零佣金”直接销售管道提供纯保险产品,也希望业者多元化销售网络。
苏黎世保险iQ Apps报价
为提高大马人对寿险的认知力,穆克什达万说黎世保险不只为销售团队提供寿险规划训练,也利用调查数据教育消费者,开发更多便捷工具,提升经纪专业度及形象,加快处理寿险事务的速度。
早前该公司推出iQ(i Quote)手机应用程序(Apps),让保险经纪通过手机,以更便利的方法为顾客提供即时报价(Quotation)服务,与此同时,也为产品制作视频,上载至社交媒体,以轻松有趣的方式教育消费者。
“公司销售管道趋向触屏及数码化已有2年时间,相信有了这些数码工具的加持,有助于寿险渗透率及提升经纪效率,提供顾客更好的服务。”
年轻人:社会保障不乐观
在管理个人财务时,家人为首要谘询对象,其次是保险经纪,第三大资讯来源是互联网,第四是朋友,接着是另一半或伴侣、银行及个人财务顾问。
而媒体及社交媒体,在大马受访者心目中地位同等,并排第8,雇主则垫底,排名第9。
在预测未来5年社会保障机制提供收入中断者金援时,大马年轻人较年长者悲观,尤其是年龄介于35至45岁者,认为未来5年金援走低者比例最高,其次是25至35岁者。
反观45岁以上的中年人士,认为未来5年金援将差不多,预测金援将下滑者比年轻人低,显然比年轻人更乐观。
不过,在预测生重病或残障享有有薪假时,多数人预测,雇主顶多愿意提供1至3个月的有薪假,但还是有一部份的人表示不知道,更有人悲观预测,雇主只愿意给最多一个月的有薪假,或者完全不提供有薪假。
仅少数人乐观预测,雇主会给予3至6个月的有薪假,相信雇主提供6至12个月或12个月以上有薪假的人更是稀少。
除此之外,大马人对保险公司的信赖更甚于自己及政府,也呼吁雇主提供寿险福利。
受访者相信,政府机构给予的保障只占目前收入的34%,促使他们必须另寻管道提升收入保障,当中最值得信赖的3大选项顺序是保险公司、个人储蓄及政府。
至于在薪资及寿险选择方面,64%受访者妥协于减薪,但希望雇主提供寿险福利,30%则希望加薪,减少寿险福利,另外有7%的人表示不知道。(图七)
“亲身经历”之后
决定签购保险
决定签购保险
不过,对比其他经济体,大马人投保寿险的意愿最高,持有保单者仅次于香港,尽管社会保障机制已相当不错。
此调查访问11个经济体,共有1万1000个受访者参与,大马受访者1035人。
调查结果显示,大马的社会保障机制指数排名第四,优于英国、西班牙、美国、巴西、意大利及墨西哥,仅落后瑞士、德国及澳洲。(见表)
另外,大马人对收入保障差距的认知更是远超国际水平,共有59%受访者知道病痛或残障保险对收入的保障,比国际水平高出30%,对寿险保障的认知同样高于其他受访经济体。
苏黎世保险认为,这可能与退休金制度有关,包括允许会员从50岁起提款及在55岁提取所有资金,导致该制度受人口寿命增长及保健成本增加而受压。
根据韦莱韬悦(Willis Towers Watson)调查,大马私人保健成本在2015年增长15%。
73%未有收入保障保险的大马受访者考虑签购寿险,比例比52%平均值高,苏黎世保险相信,是风险意识走高及受访者不预期政府将提供支援等因素影响。
调查也意外发现,经验值是影响寿险需求的最大推动力,效果更甚于理财知识,因为有许多人都是亲身经历或从身边个案意识到收入保障差距的威胁,才做出签购寿险的决策。
这个结果彻底推翻低理财知识等于较差理财决策的结论,尤其在收入保障方面,主观经验比客观知识(教育及资讯)更能让人们自动自发的购买寿险。
除此之外,调查也预见,21世纪工作性质因科技、全球化而迅速转变,收入保障差距料进一步面临“零工经济”(Gig Economy)及“共享经济”的挑战,当中以社会新鲜人及临近退休年龄者影响最甚。
短期工作合约、临时工缺及自由职业不比打工收入稳定,料导致将来许多潜在工作人口曝露在风险中,降低他们享有如传统打工族的收入保障机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