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衣左、右襟各以金线绣一条正面升龙,龙身用红、绿线勾边,火焰云用金线勾边。云纹的颜色各异,以绿色、墨绿色为主,四合如意云纹则用粉、粉红、红、月白、蓝色等,灵芝云纹用粉、红色等。上衣背面居中绣一条正面升龙,下摆绣有平水、寿山、海珠、杂宝、珊瑚等纹饰,配以绿、浅绿、蓝、深蓝、月白等颜色,云、水都以金线勾边。左、右护肩绣金龙各9条,并在中间镶嵌一颗红宝石和一颗东珠。左、右护腋、前铛、侧铛各绣一条正面升龙及平水、寿山、如意云等纹饰,中间钉金线以护肘。
下裳共绣行龙16条,上下行龙间用金线采用钉金针法盘结,共5道。相对的龙首间绣火珠、骨饰云、四合如意云等纹饰。下摆绣平水、寿山、如意云等纹饰。
此大阅铠甲专供康熙皇帝检阅八旗军队时穿用。
胄为铁质,顶盘,前后梁、护额等均饰铁鋄金云龙;护项、护耳、护颈面均为蓝缎,上绣火焰。鹿皮里,青缎缘,内俱敷铁叶,共计35块。
甲胄共重约12.25kg。
胄,牛皮胎髹黑漆,顶镂空金龙宝盖嵌珍珠,前后梁鋄金云龙纹并饰以珍珠,梁中饰金刚石螣蛇。胄体有镀金梵文三重计44字,间金璎络纹。据《清内务府档案》载,胄镌梵文意为“心咒诅念观世音菩萨”。胄上植缨,缨顶端金累丝升龙托大东珠,缨管饰金蟠龙纹,四周垂大红片金、黑貂缨24条。
御用甲胄装饰华贵,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主要用于大阅。这套乾隆大阅甲胄,虽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但保存完整,色彩明艳。
据《造办处活计档》记载,从乾隆十三年(1748年)始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讫,清宫造办处共造御用刀、剑各30把,此为“地”字号剑中的第一把。此种刀剑,主要为乾隆皇帝收藏和赏玩。其工艺精良,装饰华美,是宝剑中之上品。
清代,骑射被看作是满族的长技,弓为军事及狩猎的必备之物,是最重要的武器之一。此弓为乾隆皇帝北狩围猎时使用之物,牛角面上镌刻满、汉文:“乾隆二十二年带领准噶尔投降众人木兰行围上用宝弓在依绵豁罗围场射中一虎。”
此刀护手为铁鋄金镂空如意圆盘,内有四条可活动的奔龙,青玉柄,木质蒙金桃皮鞘。腰刀属于冷兵器,其设计独特,造型庄重,纹饰美观,制作精细,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刀、剑的传统式样和做法,而且也反映了清代内务府造办处制作冷兵器最高技术水准。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谕令内务府造办处设计制作御用刀、剑各三十把。此种腰刀,主要为乾隆皇帝收藏和赏玩。
明末,居住在西北的厄鲁特蒙古分为四部,即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及土尔扈特部。随着准噶尔部的日益强大,土尔扈特部不断受其侵扰,为了避免被准噶尔部吞并,1628年,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和鄂尔勒克的率领下,举部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一带居住。从此,他们在远离祖国的异乡生活了一百四十多年。
身处异乡的土尔扈特人民倍受沙俄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无时不在思念祖国。同时,祖国也没有忘记他们。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图理琛为首的使团奉康熙皇帝之命远赴俄罗斯慰问土尔扈特部,这更坚定了土尔扈特人民回归祖国的决心。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一月,年仅27岁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率部众三万多户、约十七万人开始了行程万余里、回归祖国的伟大壮举。一路上,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冲破沙俄数万军队的围追堵截,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在1771年夏季回到祖国。乾隆皇帝闻讯异常高兴,对土尔扈特部的义举给予了高度赞扬,并就土尔扈特人民的生产、生活进行了周到细致的安排,使之安居乐业。
同年九月,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多次接见并宴请渥巴锡等人。渥巴锡遂将祖传腰刀进献给乾隆皇帝。
此刀最早的持有者为康熙初年辅政四大臣之一的遏必隆,刀因人而得名。遏必隆死后,刀入宫中。
乾隆十二年(1747年),第一次金川之战爆发,遏必隆之孙,时任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要职的讷亲以经略大臣的身份率兵出征,兵败,乾隆怒夺其职,派大学士傅恒取而代之,并赐遏必隆刀。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命傅恒在军前用遏必隆刀将讷亲正法。
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咸丰帝派大学士赛尚阿为钦差大臣率军出征,行前,特赐遏必隆刀,以壮军威。然而遏必隆刀并未给战局带来转机,不久,赛尚阿也因指挥不利被夺职.
资料来源:http://cforum.cari.com.my/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887753&extra=page%3D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