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Adsense

2017年1月24日星期二

[转载]常识篇~ 為什麼星期日不是星期七?






Dies Solis圖像。 圖:互聯網
Dies Solis圖像。 圖:互聯網

二十八宿佛教造像。 圖:互聯網
二十八宿佛教造像。 圖:互聯網

相信不少人過去都會輕輕地浮起這個問題:“為什麼會有星期一至日?星期日為什麼不是星期七?”這個答案應該偏向于西方歷史,因為星期日的拉丁語是“dies Solis”,“dies”是“日”,“Solis”意思是太陽,也就是“the Day of sun”。
根據聖經的說法,耶穌是在星期日復活升天的,故基督教以星期日作為“禮拜日”,民眾普遍都于星期日休息,到教堂禮拜。所以,西方國家“七日一周”多帶有宗教色彩,正如基督教徒將星期日做禮拜這一天,叫作“禮拜日”。


至于中國為什麼把“七日一制”叫作“一星期”呢?就要回溯到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清廷宣佈停止鄉試、會試,廢除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成立“學部”,在政府擔任教務的袁嘉穀,即奉命調入學部籌建編譯圖書局,后任首任編譯圖書局局長。編譯圖書局下設編書課、譯書課,任務是研究編寫“統一國之用”的官定各種教材。各種教科書的編寫中自然會遇到一個“新名詞”該怎么處理的問題。
在1909年,編譯圖書局設立了一個新機構統一規範教科書中的名詞術語。袁嘉穀親自參加了這個館的工作,主持制定了很多統一的名稱,將“七日一周”制定為中國自己的“星期”,就是在袁嘉穀主持下制定,那要如何制定?就要了解中國古代曆法。
在中國古代曆法中,將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周而復始,稱為“七曜”,首現于東晉范甯的《春秋穀梁傳序》:“陰陽為之愆度,七曜為之盈縮。”到了唐代之后,就與西洋曆法中的“七日為一周”相對應,其后傳到去日本,日本的“七曜日”更如出一轍。
在唐朝時,由印度傳入中國的一部佛經《宿曜經》有載:“太陽直日(日曜日也),月與尾合。太陰直日(月曜日也),月與心合。火曜直日,月與壁合。水曜直日,月與昴合。木曜直日,月與井合。金曜直日,月與張合。土曜直日,月與亢合。已上名金剛“日。”二十八宿及其對應的動物與七曜相配,組成值日星君。老黃曆的值日星君就是“曜日”。
清末時,袁嘉穀了解過“七曜”后,感覺很不順口,用起來也不方便,與同事們商量後,將一周稱“一星期”,以“曜日”“星期日”起,之后再依次指稱周內各日,當中的“星”字便是指這“七曜”。這就是既與國際“七日一周”制“接軌”又具中國特色的“星期”的由來。現今日本、韓國和朝鮮仍沿用曜日名稱,以曜日為首,即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
文:《巴士的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