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Adsense

2016年10月4日星期二

[转载]理财篇(大马)~不可思议的融资计划(二)拆解神奇融资未爆弹






2016-09-26 07:00

上期谈及200兆美元的“神奇融资计划”后,大家疑惑更深吧,如果细心留意,不难发现T公司说法不合逻辑,而且也有点难以自圆其说。首先,持有的债券数目庞大已经让人难以信服,这笔数目更是远远“抛离”美国国债,可以兑现的债券数额也比全球市值最大的苹果公司——接近6000亿美元的市值还要大。



(图:法新社)




上期谈及200兆美元的“神奇融资计划”后,大家疑惑更深吧,如果细心留意,不难发现T公司说法不合逻辑,而且也有点难以自圆其说。
首先,持有的债券数目庞大已经让人难以信服,这笔数目更是远远“抛离”美国国债,可以兑现的债券数额也比全球市值最大的苹果公司——接近6000亿美元的市值还要大。
如此跳脱常理的说词,如何取信于人?
本期将逐一点出存在的疑点,并击破其背后最终的目的——取信于你,让你自愿掏钱出来。

疑点1:欠少还多的资金来源?



解惑:美国“仅”拖欠19.5兆美元,怎么也不可能会发出336兆美元的“欠单”吧?
T公司自称手握的美国债券面值336兆美元,那就表示美国政府为了募集一笔336兆美元的资金,曾经发出了相等的债券。惟根据资料显示,美国国债“仅有”19.5兆美元,没欠这么多钱,又怎么会发出这么大笔债券?


中美外交1979年建立
T公司说该批债券是在世界大战时期因为中国向美国寻求协助,要求保管黄金,而由美方发出作为凭证的说法也让人难以信服。因中美双方是在1979年建立起正式的外交关系,美国在当时也没有必要使用到这么一笔庞大的资金。不需要这么多资金,又何须让自己背负庞大的债务,且还必须支付利息?这算术,身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美国,没道理不晓得。
如果真的有这笔债券,中美双方又怎么会没有任何记录?
中国也必会追根究底,追讨欠款吧?毕竟这笔天文数字——336兆美元,对比中国目前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约8.3兆美元计算,可是相等于40.5个中国的GDP。
T公司会这么说,主要是想以美国债券之名行骗,让民众误以为美国曾经发行这笔债券,以强国之名取信于人,却不晓得其说词其实漏洞百出。

知多一点
何为债券?
根据大马股票交易所的资料显示,债券(Bond)是由政府或公司所发行的有价证券,以募集所需的资金。
资料显示,美国的确在1930年经济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时期,为了拯救国内经济而发行债券。
在1935年,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所需的金融资金,美国发行战争债券(War Saving Bond)。有意购买者必须在发行开始和购买截止期限,到华盛顿的财政部和联储局购买;债券名称不叫JP Morgan。

疑点2:JP Morgan是债券?钞票?古币?是银行!
解惑:想必T公司只听过JP Morgan,却不了解其真身,也不愿搜集资料,才会导致出现JP Morgan是面值10万美元的“钞票”、“债券”、“古币”的混乱说词。其实,JP Morgan是一家银行。

JP Morgan是美国一家历史久远,享有盛誉的综合性金融公司,主要提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其他各种金融服务;美国资产第二大银行。
另外,美国的确曾经发行过10万美元面额的钞票,惟该钞票并没有在市场流通,仅是作为联储局与银行之间的结算券。
有没有觉得JP Morgan这个名字很熟悉?一直以来,在全球各地皆有人以JP Morgan名义进行诈骗。有者以JP Morgan基金、投行等等来行骗,有者就如T公司般以债券来蒙骗民众。
无论如何,JP Morgan在其网页上一再重申,任何有意投资他们产品的投资者可以向他们查询真伪。

疑点3:200兆美元获批进入大马市场?
解惑:一家没有生产、没有销售任何产品和经营业务的公司,到底是如何说服国行,表示他们有一笔总值200兆美元的资金?一个没收入的人告诉你说他很富有,想必你也会对其说辞存有疑心吧,何况是国行怎么会贸然放行呢?

根据国行网站提供的资料、仅有获得国行发出准证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公司和回教保险经营者被允许提供金融服务,而在查询国行所提供的金融机构名单里,并没有任何一家公司的名称是与T公司吻合的。

没文件证明国行批准
而且,T公司空口说白话的几率相当的高,因为在讲解会上该公司并没有提供任何证明文件足以支撑他们的说词。
相信T公司在编制“故事”时,对于200兆美元的概念并不太了解,以至于出现了不合逻辑的现象,他们以为夸大其词更容易让人相信,却忘了可能会出现反效果。
200兆美元,以1美元兑换4令吉水平计算,相等于800兆令吉,一笔800兆令吉的资金是如何的庞大?难以想象吧!
如果以大马201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约1.16兆令吉做对比,800兆令吉相等于690个大马收入,怎么看怎么不合理吧,真有一家公司持有这么一大笔资金,国行怎么可能随意批准?
以早前闹得沸沸扬扬的“7亿美元”捐款事件作例子,真有200兆美元,转账、涉及的人物应该远远超过前者吧,国行又怎么会如此平静待之?

疑点4:比巴菲特厉害的500%回酬投资项目
解惑:相信每个人都听过投资大师巴菲特的大名,他透过投资,每年平均“仅”可获得约20%的回酬率,此远逊于号称可以在10个月内获得500%回酬的T公司。

巴菲特是全球公认的成功投资者,纵横投资界超过半个世纪却从来没有发现有一项投资项目可以赚得如此诱人的回酬。不是T公司的投资团队比巴菲特厉害,就是该公司信口开河。

任何投资都有风险
T公司号称知晓一项零风险,在10个月内可获得高达500%回酬的投资项目,对投资稍有认识的人都晓得,每项投资都必定存有风险,越高回酬的投资,其风险也必定越高,这是不变的定律。如果真有一项高回酬零风险的投资,相信你我已经不需要辛苦工作了。
另外,T公司不肯透露可获500%回酬的投资项目,尽管没有叫借贷者参与该项投资,惟这却是一个幌子,让借贷者相信T公司有的是赚钱方式,不需要欺骗借贷者的区区手续费;惟事实却相反,T公司的目标就是该笔手续费。
Whitman独立财务顾问公司董事经理叶明辉向《投资致富》表示,零风险但是却可以获得500%回酬的投资项目,是让人难以置信的。
“国内近期出现的投资骗局手法层出不穷,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投资者在投资前必须做好研究及调查。”
他建议投资者在投资前,先了解投资的产品,如黄金、股票、行业等,从中瞧出端倪,是否真的可以获得游说方所说的回酬率。
叶明辉说,如果对方并没有详细说明投资的产品,很大机会对方连基本准备功夫都省下,只想糊弄投资者,蒙混过关。
他表示,投资者如果对一项投资产品存有疑惑时,可以向专业人士或第三方寻求意见。

疑点5:R银行给予16%定存利息?R银行:绝无此事!
解惑:R银行在受询时否认曾经与T公司达成锁定25年定存,给予16%利息的协议。该银行表示,从没有与任何第三方达成此项协议。

R银行劝告民众,一旦遇到此类事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与银行联系,了解事情的真伪。
R银行强调16%定存利息是子虚乌有,那大马其他的商业银行有可能给予16%的定存利息吗?叶明辉认为:不可能。
叶明辉说,银行提供的定存利率有一定的竞争性,目前的定存利率介于3.5至4%,银行没有必要提供16%的定存利率。
他希望投资者不要财迷心窍、不要被贪念影响,因为一些骗局所提供的回酬在听了后已经觉得是不可能的事项了。
根据R银行网站资料,定存一年将可获得3.15%的利率,定存介于13至60个月之间则有商讨的空间。
至于其他银行,有者的确给予高于4%的定存利息,惟拥有附带条件,比如必须定存最低款项或必须签购该些银行推出的投资项目。无论如何,没有任何一家银行给予16%的定存利息。
由此可见,T公司的说词与事实不符,仅是摘录一些事项,再加以编制,并说的头头是道。胆大妄为地冒用R银行名义招摇撞骗,藐视法规的行径令人咋舌。

疑点6:拿督Z是谁?身份不清不楚、说法毫无根据
解惑:对于T公司的创办人——拿督Z的身份,大家应该好奇吧?他到底是什么人物?先不论债券的真伪,以拿督Z自称曾在大马警察政治部门服务的“经历”,他到底是如何获得资金收购债券?

凭拿督Z一己之力,是否真的有能力前往美国,还与联储局的人取得联系,继而证实该批债券?
他又如何晓得该批债券的价值?他说曾经与时任首相会面,且与国行取得联系。首相是何许人物,可以轻易的与一个名不经传的人会面?
他的说词就是要告诉民众,他与政府相关单位有联系。敢以时任首相和国行,甚至联储局名义行骗,就是看准民众难以向相关单位求证,其胆大妄为的做法让人不敢苟同。
他的“2 x 2=18”的商业理论也完全不符合逻辑,一厢情愿自以为高深的说法,就是要愚弄民众,让民众相信他的“独到见解”。

疑点7:MOU是真是假?
解惑:T公司一开始就表示借贷程序需时63个工作天完成,惟有借贷者等待长达两年的时间,尚未获得任何借贷资金。迟迟不到的资金,相信已经让借贷者起疑,因此才会有“最后阶段的处理”的说法。

T公司精心安排了一切,不单让借贷程序看起来复杂,而且为了取信于借贷者,还策划签署谅解备忘录(MOU)的仪式。惟MOU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仅仅是双方签署建立合作关系的协议;一旦一方毁约,另一方无法寻求法律途径索偿。
T公司强调,借贷者在签署MOU时就必须缴付手续费,手续费付了,却迟迟没办法付出资金。为了避免谎言被戳破,只好不断路演,让人误以为该公司营运正常,其实这仅是一个烟幕,想要藉此博取信任。

疑点8:痴痴等了两年,钱没到却没有投诉?
解惑:还有一点让人疑惑的是,T公司号称已有900多家公司向其申请贷款,该些公司借贷的初衷都是想要扩展生意,钱没有拿到,为何至今没有一家公司提出疑问?

所谓的900家公司到底是T公司使出的幌子以便取信于人,还是已有900多家公司上当受骗?
一名自称等了两年,已支付上百万手续费者是否如其所言?还是他只是T公司请来游说民众的“骗子”,以博得其他人的信任?
另外,T公司的代理人至今未获得任何的佣金,却依然积极介绍其他人加入,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该些代理人是基于真的相信T公司的借贷计划,因此与朋友分享,还是因为已经坠入骗局,无法抽身?

结语:
T公司的“美好描述”尚有许多待厘清的事项,投资者在“行动”前,必须看清疑点,理智思考。
在大马,诈骗案件时有所闻,T公司绝对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只要打出“好康”、“快速致富”等的旗帜,受骗的人绝不在少数。
不管受害者是知晓或不知晓骗子惯常使用的手段,会上当主要还是被“贪”蒙蔽了双眼,以为自己是幸运的,获得“财神爷眷顾”,殊不知自己已沦为诈骗集团的“财神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