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股,是所有投资者均非常渴求的投资甘露,尤其在股票基本面欠缺重大催化因素、或者股价太高限制涨势时,红股计划往往能协助推高股票估值,释放隐藏价值。
理论上而言,红股可谓是一家上市公司业务和盈利稳定的证明,因红股计划一般是从公司保留盈利或股票溢价户口中融资,意即只有那些财务条件不俗、内部盈余充裕的公司,才有能力派送红股。
这理论,总让人不经意将“红股”
与“好公司”划上等号,只因若公司非佳,何来红股?
偏偏,理论始终是理论,未必放之四海皆準。
举个例子来说,一家上市不到1年的企业突然派送红股,究竟是因为公司业绩气势如虹,在如此短暂时间内即累积到足以融资红股的资金,还是可能有其他原因?
说实话,这问题有很多答案,而且皆难言对错;唯一能肯定的是,有关公司派红股,未必是因为业绩或展望无懈可击。
要解释这点,就得从上市时说起。
企业上市时拟定的新股发售价,面值部份被归类成缴足资本,超越面值的部份则被归类成股票溢价,将被分配到股票溢价户口内,待哪天用于进行企业活动,如发红股。
好比说,某上市公司以1令吉售价发行面值50仙新股,那上市公司卖股获得的1令吉中,将有50仙将被归类成缴足资本,另外50仙则记在股票溢价账户内。
这意味在有关公司成功发售新股后,股票溢价账户内其实已拥有50仙价值,若公司有意,且取得监管局批准,随时能以1送1比例派送红股,“回馈”
投资者,无论业绩如何。
投资者,无论业绩如何。
我们看到许多新上市公司常在上市不久后派发红股,许多都是因为上市时成功从投资者处赚获一定的股票溢价,才能如此慷慨大方,与公司运作无百分百的关系,毕竟,派送红股后财务表现却每况愈下的上市公司,不是没有。
况且,红股计划不过是种账面变化,只是将保留盈利或股票溢价转以缴足资本名义记载,有关企业除了缴付一笔活动费用给投资银行外,其实无须真的拿出一大笔资金来派发红股。
单是这一点,就知道红股计划能反映出的财政利好,对价值投资者而言未必实用。
以股东角度而言,红股计划亦无法直接增加股东价值,因股东获派多少红股,股价就将作出同等程度的下调,如以1送1比例派发红股,原本持有100股市价2令吉股票的股东,将在红股计划除权后持有200股市价1令吉的股票,股票在红股除权前与除权后的总值并没有改变,同样是200令吉。
简单的说,红股的道理仅是将同一个蛋糕切成更多小片,可蛋糕总净重会否因此增加?当然不会。
不仅如此,红股计划亦可能偶尔成为炒家刮钱的工具,如率先将股价推至天高才宣布发红股,并趁消息问世后投机者涌现时卖股退场,从中海捞一笔;也可能,欲融资的企业先派发红股扩大缴足资本,之后再推行附加股计划,借此筹募更多资金。
无可否认,企业发红股固然是正面讯息,可投资者必须同时参考其他如业务展望、资产负债表、股价走势、营运纪录等方面的资讯,更加认识有关企业,才能评估红股计划本质,避免遭红股“暗算”。
別忘了,理论是死的,人是活的啊。
文:李三宇
转载自(星洲日报 - 财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