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Adsense

2011年8月20日星期六

[转帖]历史篇~ 越王勾践剑, 被水浸泡2000多年仍锋芒毕露.



越王勾践的佩剑,是春秋时期青铜器中的珍品,相传为当时铸剑名家欧冶子所铸,
反映了春秋时期精湛的青铜器工艺水平。全剑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
剑格究5.4厘米,剑身中脊起棱,满饰黑色菱形花纹。正面近格处刻有两行八字鸟篆铭文:
“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剑格两面铸有几何形图案花纹,正面花纹内嵌蓝色琉璃,
背面花纹内嵌绿松石。柄圆茎无箍,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有11道同心圆圈。
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江一号楚墓,出土时宝剑放在一个黑色漆木箱鞘内.
剑与剑鞘十分吻合,拔出即寒光耀目,锋利无比,而且毫无锈蚀。试之以纸,
20余层一划而破。此剑铸造精良,形态优美,实属稀有珍品。被中外专家视为
稀世珍宝,现为中国一级文物。

















4年艰辛历练破解千年铸剑谜团
    勾践剑为何在墓中被水浸泡2000多年仍锋芒毕露,寒气逼人?绚丽的菱形暗纹是如何产生的?
古人采用何种精密技术铸出剑柄上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个同心圆?自越王勾践剑出土以来,
这些问题一直是个谜团。
  许光国经过上千次实验,历10余年之艰辛,用了几千公斤的青铜,攻克了越王剑“精密铸造、
防锈、防腐、错金”等四大工艺难关,破解了千年古剑铸造之谜。将被誉为“青铜剑之王”
,号称“天下第一剑”的先秦宝剑“越王勾践剑”的高仿制品公诸于世,使这把稀世珍品再现世人面前。
    在北京举行的鉴定会上,相关部门10多位青铜器专家认为:许光国先生的高仿越王勾践剑,
“破解了勾践剑制作诸多谜团,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型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奇得”,
对于研究中国占代青铜技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四年潜心研究,上千次试验攻克越王剑五大绝密工艺。
    绝密工艺一:不同成分的配比在同一剑上是怎样铸制?  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

锡以及微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
出产品的技术相媲美。因剑各个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铜和锡的比例不一。剑脊含铜较多,
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刃部含锡高韧度大,使剑非常锋利;花纹处含硫高,
硫化铜可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这些配比一直以来没有得到精确的量化数据,
这直接关系到宝剑的色泽、气味等。许光国经过大量数据分析、试验,采用复合金属工艺。
即分两次浇铸使之复合成一体。
    绝密工艺二:剑柄上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个同心圆如何铸造?
  宝剑的尾部是圆锥体底座,座内内空,有极其规整的11个同心圆刻纹,间隔只有0.2毫米,

圆圈中间还有细绳纹,这是现代的车床技术都无法实现的,春秋时代先人是如何掌握此技术的?
    在过去的很多年中,这项技术一直被仿制者们用车床工艺代替,许光国说“现代气息太浓了”,

他的同心圆间隔最小的只有0.1毫米,这都是凭双手制造出来的,几十次、上百次地改变方法,
终于修成正果。精修钟表时打下的功底帮了他很大的忙。
    绝密工艺三:剑身蛇鳞一样精美的菱形暗格如何制作?
    越王剑上的菱形花纹,是多年以来人们在想方设法攻破的谜,有专家怀疑是化学外镀技术,

而化学外镀技术是近代西方才出现的,难道当时的古人就已掌握?菱形花纹除了装饰外,还有别的意义吗?
许光国在一次研讨会上得知这门工艺是一种化学反应时,于是他独创出了“硫化工艺”,攻下这一难关。
    绝密工艺四:如何让仿制剑耐腐及外观上更神似?
    虽然已经用科学的方法检测出了剑的合金比例,如何让仿剑在外表色彩上与真剑相同?许光国用了

近5年的时间,在2002年解开了“包浆”形成的奥秘,自己制造出“包浆”,为高仿越王剑穿上了
一层2000多年的“外衣”,
很好地解决防腐问题。使仿制出来的越王勾践剑金光内含,花纹色彩变化既统一又丰富,
从深色到亮色,
虚实明暗,
层次自然;其吸天地之灵气,闪日月之光芒,天人合一,锈色古朴,温润、逼真,
独具典型的楚国出土青铜器特征。“包浆”具体为何物?许光国只是透露主要成分是化学元素“铬”,
具体研制过程,他以保密为由拒绝了。
    绝密工艺五:八个金丝鸟篆铭文是如何制作?
    越王剑上刻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八个错金铭文,这八个字是在多年前被专家破译。

许光国结合“失蜡法”
(“失蜡法”是古代一种铸造工艺,可以使铸造达到精密化)把纯金拉成金丝,用尖针精细刻画,
做好范模,用手工嵌进去,终于完成这一任务。)

越王勾践剑的千古铸剑之谜被破解成功,一时震动海内外文物界,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该高仿剑
完全达到“质似、形似、神似”的奇异效果。质似就是选用的材质、重量、质感及敲击时所发出
声音与原剑相似;形似即铸造的精密度、造型、剑身明暗变化、花纹与原剑相似;神似则要求通
过“做旧技术”再现古剑的神韵,充分体现出古剑的文化内涵,神似在仿制中是极为难求的一道
关卡。国内诸多媒体对高仿越王勾践剑的问世进行了详尽报道,央视“走进科学”曾以43分钟
《铸剑》节目对其的诞生历程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北京首发仪式上,发行负责人陈主任说:  “自越王勾践剑出土以来,这是由国家博物馆监制
发行。这么高规格还是第一次。未来的收藏空间十分巨大,并且只发行这一次,只发行1000套,
这将会在收藏史上创下一个新的奇迹!”。
  相关文化部门一位领导说:“高仿越王勾践剑的成功铸造,弘扬了奋发图强的炎黄传统,
激励卧薪尝胆的中华精神,为中华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越王勾践剑
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青铜剑,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号楚国贵族墓
(距春秋时代楚国别都纪南城故址七公里)。考古工作者在墓主人身体的左手边,
发现一柄装在黑色漆木箱鞘内的名贵青铜剑。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
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
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
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绳缠缚,
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
这是一把两千年前的宝剑。1965年,在湖北江陵地区的一座古墓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黑色的木漆盒子,
里面装着一把寒光闪闪的保健。虽然它在地下埋藏了很久,可一点没有锈斑,那带有菱形花格的
剑身下端还刻着八个像“鸟虫”一样的篆字,后经专家确认,写的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在湖北江陵的一座楚墓中,发现的这一把珍贵的宝剑。这是一柄青铜剑,它全长55.6厘米,
金黄色的剑身上布满黑色花纹,上面镌着“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八个字。这就是长期失传的越王勾践剑,
是中国宝剑中杰出的代表作。




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
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铜和锡的比例也不一样。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
不易折断;而剑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锋利无比。剑身菱形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
以保持花纹的艳丽。看来古人极有可能是在剑身表面做过人工处理,才使得越王勾践剑能历经千年不锈。
  1997年,上海博物馆启动了“越王勾践剑暗格纹饰鉴定分析”课题研究,宝钢研究院采用
“电子探针”助阵。“电子探针”分析时聚焦形成一个比针眼还小的电子束,获得被探测物的成分特征。
  经“电子探针”揭密:当时的工匠掌握了“固体渗透”工艺,是将固态的锡粉覆盖剑体,
而非盛传的“涂镀说”。暗格纹饰是剑体该部位用其它物质遮挡,使渗镀时该区域锡层镀不上。
由于没有非常致密的细晶的锡层保护,长时间的腐蚀在剑体形成了暗格纹饰。
这一分析得到了很多考古专家的认可。
  另外关于“越王勾践剑”的流传之迷,至今学术界仍然是众说纷纭。


这把剑制作精良考究,保存完好如新。靠近剑格的地方刻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铭文,也就是说这把剑原来是越王勾践使用的。
  但是越王勾践生活在长江下游的越国,而这把剑怎么会出土于长江中游的出国墓葬中呢?楚越两国相距很远,越王勾践剑是如何来到百里之外的楚国的呢?
  有人认为:越王勾践剑有可能是楚越两国关系好时,作为礼品赠送给楚国人的。也可能是在后来发生的楚越战争中,作为战利品流入楚国,后来成了楚国贵族的陪葬品。
  还有认为:这把剑是越王勾践的女儿嫁给楚昭王时的陪嫁品。
  这把越王勾践亲自用过的剑到底是怎样传入当时的楚国的,确实是一个难解之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